近期一則關於人工甜味劑阿斯巴甜的評估報告,在全球食品產業與消費市場間掀起了波瀾。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將阿斯巴甜歸類為「可能對人類致癌」的2B類物質,此一認定基於「有限證據」,即刻引發了廣泛的討論與對無糖食品前景的深思。這項新評估預計將對依賴阿斯巴甜的無糖產品以及整個食品製造業帶來深遠的影響,促使消費者重新審視自身飲食中的甜味劑成分。
阿斯巴甜的本質與應用
阿斯巴甜,化學名為「天門冬醯苯丙胺酸甲酯」,是一種人工合成的高強度甜味劑,其甜度約為蔗糖的200倍,而熱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正因為這一特性,它被食品製造商視為蔗糖的理想替代品,廣泛應用於各式無糖食品與飲料中。例如,市面上常見的無糖可樂、輕怡汽水,以及許多無糖口香糖品牌,如益達和瑪氏箭牌旗下的產品,都經常使用阿斯巴甜來提供甜味。這項甜味劑的發現也頗具傳奇色彩,據說是一位科學家在合成抗潰瘍藥物時,無意間舔到手指而發現了它的甜味,可謂「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典型例子。
致癌分類的解讀與歷史脈絡
回顧阿斯巴甜的審批歷程,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早於1974年便批准其作為食品添加劑使用,隨後在全球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獲得認可,中國也在1986年將其列入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清單。儘管最新報告將其劃歸「2B級致癌物」,但我們需理解,這個分類並非單純衡量致癌能力的強弱,而是側重於致癌性證據的充分程度。例如,許多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質,如醃製蔬菜、咖啡,甚至是一些在理髮店工作時可能接觸到的化學物質,也同樣被列為2B類。相較於已知的高風險致癌物,如酒精、吸菸及加工肉類等,阿斯巴甜的潛在致癌性似乎相對較低。實際上,針對阿斯巴甜的「每日允許攝入量」(ADI)被設定為每公斤體重40毫克,這意味著一個60公斤的成年人需要每天飲用約12至36罐(視品牌而異)含有阿斯巴甜的無糖汽水,才可能超出這個安全界限,因此,對於大多數正常飲食的消費者而言,日常攝入量通常遠低於此,無需過度擔憂。
甜味劑的多元選擇與健康權衡
在當今「戒糖」風潮盛行的時代,人們在追求甜味享受的同時,也渴望避免高熱量攝入。除了阿斯巴甜,市場上還湧現出其他多種甜味劑。一些食品企業開始轉向使用天然提取物,如赤蘚糖醇和羅漢果糖等,這些被視為更「天然」的代糖在追求健康的群體中引發了熱潮,儘管其生產成本通常較高。然而,即便這些天然代糖似乎更為安全,我們對其長期食用的影響仍需保持審慎。目前,關於甜味劑與癌症之間是否存在直接關聯,研究結果尚未得出確鑿結論。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高糖飲食已被證實會顯著增加多種慢性疾病的風險,包括糖尿病、痛風、高血壓和冠心病等。世界衛生組織便明確建議,每日添加糖攝入量應控制在50克以下,以有效降低這些健康風險。這提醒我們,在過分關注「致癌物色變」的同時,更不應忽視過量糖分對健康的廣泛而深刻的危害。無論是人工甜味劑還是高糖食品,我們都應以均衡的視角審視它們對飲食和整體生活方式的影響,注重整體健康,而非僅僅執著於某個單一成分。